作者回到家鄉德黑蘭, 她要重新適應的不僅是面紗, 還有伊朗四年來的變化. 伊朗一世紀以來, 一直動盪不安, 阿富汗, 以色列.巴勒斯坦的衝突捲土重來, 西方向中東兜售武器, 從中取利, 弄得這些國家變成一無所有, 政府惟有推崇烈士, 讓受害者的家人心裏感到一點安慰. 為這些荒唐事件中找出一點意義來. 於是烈士的母親為死去的孩子感到喜悅和滿足, 她們都被蠱惑著相信烈士都在天堂裏住五星級酒店. 究竟這是信仰還是愚蠢?
看見國家不斷受摧毀, 聽到對外對內戰爭的種種災難, 作者實在是承受不了. 再想, 雖然大家不得不忍受著戰爭, 但是他們彼此都在身邊, 他們是不會知道作為一個第三世界的人的困惑, 不會有人同情她, 她感到跟別人格格不入, 因此情緒低落. 整天看著<<阿信的故事>>, 看過精神科醫生也不濟, 結果嘗試自殺. 幸好她大難不死, 終於覺悟過來, 勸免自己要好好對自己負責, 又想起婆婆的教導- 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全的思維, 於是她開始鍛煉身體, 後來她竟然成了健身教練. 變得堅強有力, 展開了新的生活.
作者亦發展了一段新戀情, 她的對象曾當過炮手, 她從他身上找到一場逃離的戰爭, 而他在她身上找到一種久違的輕鬆自在. 他們强烈地需要對方, 可是由原教旨主義者構成的社會裏, 極端著重道德規範, 異性或同性男女在公共場所接吻, 甚至是友好地擁抱一下都會有坐牢或挨鞭打的危險. 所以情侶在街上拍拖, 都是一種十分冒險的行為, 因此他們經常待在室內, 只有彼此依偎, 沒有別的事可做, 令到他們感到窒息.
伊朗的當權者高舉倫理和宗教的旗幟來治國, 絶不允許自由散漫, 認為放縱自己的行為, 就等於踐踏為其他人的自由而獻身的烈士的鮮血. 所以訂定了極度嚴厲的道德準則, 例如女子要把頭髪包得嚴嚴實實, 不得用化妝品. 作者曾在街上跑步追車, 因屁股在扭動被視為不雅, 差點被抓著; 她在練習畫人物畫像, 模特兒也是包得密密實實的, 如是異性, 更不可直望. 總之道德凌駕一齊, 那裏有自由空間! 作者惟有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, 在公開場合時規規舉舉, 一到私人場合, 便盡歡作樂, 簡直是精神分裂. 即使要被監禁, 也要冒險, 為著要過著一點點的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.
在伊朗, 即使保持未婚情侶的關係也困難. 一對男女在街上, 或到賓館租住, 必須要出示結婚證明. 作者得到開明的父親的認同, 如果兩人要彼此瞭解, 就必須一起生活, 在伊朗, 那就必須結緍了. 她的父親是知道作者遲早會離緍的, 所以約法在雙方簽結婚證明時, 她的丈夫允許她選擇, 日後她才可享有離緍權利.
伊朗的女人不但沒有離緍權, 離緍後的子女監護也由男人掌握. 原來這又是那些宗教人士想出來的, 他們認為男人是種子, 女人是種子生長的土壤而已. 此外, 伊朗的女人亦沒有作證權, 換句話說, 如果一個男人當著十個女人面前殺死一個女人, 也不能給他定罪.
正如作者的父親所言, 伊朗的革命使他們倒退了五十年, 要好幾代人才能改變過來. 生命只有一次, 無論如何都有責任把它活得豐富精彩, 這樣的國家, 婦女處處受壓迫, 是絶對不適合愛自由的作者的, 再者作者已認識到她的丈夫並不適合自己, 離緍及出國似乎是最合適的選擇. 不過這次的離別, 作者已跟前大有不同, 她明白到人必須教育自己, 並要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, 讓家人為她感到驕傲.
其實伊朗這個國家資源十分豐富, 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在貧困線以下是不正常的. 曾幾何時, 伊朗也推行改革, 可惜受到英國人和美國人擺佈而發動了政變, 結果改革無望. 而政府亦採取高手段不斷鎮壓反對者, 箝制人民思想, 伊朗變得極端.保守.封閉, 世人已忘記它曾是繁華豐盛的波斯大國. 所以作者創作了這本書, 希望世人不要根據少數極端份子的惡行而對整個國家作出批判. 她也不希望人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生命, 在兩伊戰爭中喪生, 在各種暴政統治下遭受折磨, 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.
人可以原諒, 但絶不應該忘記.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